五月五是端午 屈原喊你吃粽子啦


2020-06-25

端午节,吃粽子,原来粽子还有这么多你不知道的事……

粽子的起源:

关于粽子的起源,说法一直很迷。众多故事中流传最广的还是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制了。其实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,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,在当时,北方称它为角黍,南方称它为筒糉。 

角黍,内包着黄小米,形似牛角。黍是上古时期的一种重要农作物,在上古时期人民的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,祭祀场合自然不可或缺。而牛角造型在祭祀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,所以就产生了这种被将黍饭用茭白叶包成牛角形状的贡品。

南方的筒糉就是将大米放入竹筒中烹熟而成。水稻的生长离不开水,所以在南方稻作区,人们祭祀的是水神——蛟龙,“将贮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饲蛟龙,正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,恰如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。”

粽子的演变进化史:

东汉末年,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,因水中含碱,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,煮熟,被称为广东碱水粽。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。 

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 米中掺杂珍禽兽肉、板栗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
唐代,粽子用米已“白莹如玉”,粽的形状出现锥形、菱形。

宋朝时,已有“蜜饯粽”,即果品入粽。

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
明、清时期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清代出现“火腿粽子”。

明清两代,粽子成了吉祥食品。相传,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,在赴考场前,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“笔粽”,样子细长很像毛笔,谐音“必中”,为的是讨个口彩。

一直到至今,每年农历五月初,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、洗粽叶、包粽子。

粽子的制作:

粽叶是如今制作粽子必不可少的材料,南方一般以箬叶为主,北方以芦苇叶为主。

粽叶一般都拥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叶绿素和多种氨基酸等成份,其特殊的防腐作用也是粽子易保存的原因之一,气味芳香,闻之有自然清新的感觉。

自古以来,坚韧的马蔺叶就是绳子的优秀替代品,端午节拿来捆粽子。

粽子的馅料,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;南方则有绿豆、五花肉、豆沙、八宝、火腿、冬菇、蛋黄等多种馅料,其中以广东咸肉粽、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。各地的粽子,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,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。

当我们买粽子的时候,也要注意,露馅的粽子不要买,露馅的粽子一般都不新鲜,合格的粽子应粽角端正,扎线松紧适当,无明显露角,粽体无外漏。

另外,粽子保质期很短,应注意少量购买,或现吃现买,购买后尽快食用,使用前要彻底加热煮透。

赤小兔:说粽子,当然是刚蒸出来的时候最好吃了,糯米的饭香,粽叶的清香,枣的甜香,通通的漫出来,一口下去,真香……当然最应该感谢那个包粽子的人啦!

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:诺多导演!  

天津市玖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

国产动画 良心制作

2020.6.25

热门资讯